蒋兆理:“一方面,碳交易让人民群众知道,减排是有收益的,多排是有成本的。另一方面,碳市场所产生的成本也会传递到居民日常生活的费用当中。比如说电力,对于化石能源发电,它的碳排放成本是较高的,高的电价就会传递到居民的生活中,使居民养成少使用化石能源、多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习惯。”
了解更多+亿碳应邀参加第七届地坛论坛,为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建言献策。6月16日,2016年“全国低碳日”活动之一的第七届地坛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主题为“全国碳交易中心市场建设与低碳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洪、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栗志纳出席此次会议并致辞。
了解更多+日前,湖北省通山县“绿满通山”行动公布县级自查结果,其中竹子造林碳汇项目造林成活率达95%。作为全国首个可进入国内碳市场交易的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竹子造林碳汇项目在通山县进展顺利。
了解更多+碳交易分论坛围绕“新常态下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新任务”主题开展,采用专题演讲、圆桌讨论、深包碳市场链接启动仪式、“绿商汇”创新型碳金融产品发布仪式等环节,深入探讨、生动展示了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工作路径。
了解更多+碳减排是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而碳排放权交易是碳减排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国已经开展区域性碳交易,不过各地方立法相差悬殊,使区域性碳交易不能正常运行。借鉴欧盟、美国较为成熟的区域性碳交易立法机制,我国可以通过府际横向合作,构建区域性碳交易立法协调机构,实现信息共享、联动监管、共同执法,将区域性碳交易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为构建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法律制度奠定基础。
了解更多+同时亿碳依托强大的高耗能企业(如电力、化工、煤炭、石油)客户资源,为被纳入区域或全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的企业客户提供合适的减排项目指标如CCER,使之以较小的成本实现履约义务,实现互利共赢。
了解更多+